- 罗祖兵;赵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借力发展、自主探索、恢复重建、专注本质、创新强国几个阶段。在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教育理念从“知识掌握”转向“素养形成”,教学方式从“直接讲授”转向“探究实践”,课程从“课本教材”转向“多元资源”,保障措施从“勉强维持”转向“全面支持”。展望未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应树立符合科学本质的、注重“求真与开拓”的教育理念,运用重科学实践的、强调“探究与操作”的育人方式,构建注重“亲历与体验”的活动性科学课程体系,注重“普及与卓越”并重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
2025年02期 v.22;No.170 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郭超华;于紫宜;
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日益成为推进教育强国的有力抓手。科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科学”,主要得益于科学知识来源、科学教育内在结构及科学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时下,科学教育存在着目标失真,科学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整全设计,科学教育缺乏科学评价范式等问题,使得科学教育面临着非“科学”之境。为使科学教育回归本真意蕴,引领科学教育真正走向“科学”。科学教育应以终身发展为旨归,让科学教育有“长度”;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让科学教育有“深度”;以具身实践为范式,让科学教育有“力度”;构建“伴随式”评价体系,让科学教育有“温度”。
2025年02期 v.22;No.170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余乐;岳伟;
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13位科学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存在教育结构性缺失、实践场域功能性消解、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困境。提升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素养,需要从完善小学科学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拓展教育时空资源,强化对科学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素养的考核,坚持立体化教育评价,创建学生生态成长档案袋等多方面着手,协同攻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的现实难题。
2025年02期 v.22;No.170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小霞;单雪昀;张晓涛;
“个体性”与“公共性”是儿童社会参与中的两种基本取向。实现利己主义的“个体性”向具备公共精神的“公共性”的超越,是儿童社会参与的关键。“个体性”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实现儿童的自由与解放,但难以摆脱“利己主义”诱发的“不想参与”“不会参与”“功利参与”等参与取向,导致儿童的公共德性弱化、公共理性固化、公共精神异化。应对这些困境,需要超越“个体性”的参与取向,将社会参与理解为一种“公共性”的实践活动。由此,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归因与超越,培育参与品格,提升儿童的公共德性;强化参与意识,启迪儿童的公共理性;落实参与责任,涵养儿童的公共精神。
2025年02期 v.22;No.170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程雅雯;闫思宇;杨钋;
在全面“三孩”时代下,育龄人群的生育潜能或将进一步释放。然而,少有研究探讨学生拥有兄弟姐妹对班级同伴的溢出效应。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随机分班样本,研究考察了班级非独生子女比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班级非独生子女比例越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班级非独生子女通过提升同伴交往能力、减轻父母期望压力的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班级非独生子女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抵消来自较差家庭氛围和较差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科学分配班级,发挥同伴积极作用,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025年02期 v.22;No.170 67-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沈霞娟;孙发勤;王聪颖;
以评促学视域下,学生作为增值评价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和服务对象,其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增值评价的应用成效,是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亟需关注的参与群体。文章基于融合自我效能感的UTAUT2扩展模型,对江苏、河南、陕西三省的6857名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增值评价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总体接受意愿处在中等偏上水平。(2)中学生缺乏对增值评价内涵的深刻理解,出现浅知与厚望并存的失配现象。(3)不同性别、经验、年级、城乡分布和学业水平的中学生,增值评价接受意愿存在显著差异。(4)研究模型对增值评价行为意愿的总体解释方差为85.9%。内部因素中,自我效能感是增值评价接受度的最佳预测变量,同时轻松、愉悦的评价体验能够通过满足享乐动机有效提高增值评价接受度;外部因素中,社会关系中重要他人的肯定和支持对增值评价接受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最后,从重塑评价自信、加强引领示范、完善促成条件三个方面阐释了提升中学生增值评价接受度的具体建议,旨在推进增值评价在基础教育中的深入应用。
2025年02期 v.22;No.170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