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编者的话

  • 从“师范教育学”到“教师教育学”

    张国霖;

    <正>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教师教育”,以往长期称作“师范教育”,这与专门培养教师的学校从清末开始出现时就带有“师范”二字有关。在上世纪后20年,各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是大多数省份的中专、大专和本科学校中,学校数量最多,招生人数也最多的学校类型。现在主要承担教师教育任务的大学,名称里大多也还带有“师范”二字。有些原来的师范类学校,尽管在后来的一系列合并重组中改换了名称,其内部也大多设有“教师教育学院”或“初等教育学院”之类的机构继续承担相应的职能。

    2025年02期 v.22;No.17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本刊讯息

  • 《基础教育》2025年征稿选题

    <正>一、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研究二、建设基础教育强国研究三、教育家精神研究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五、新时期素质教育研究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七、教育治理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八、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九、民办教育研究十、教育数字化研究十一、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十二、基础教育阶段普职融通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探索研究

    2025年02期 v.22;No.17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础教育》投稿须知

    <正>1.来稿要求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数据可靠,文字精练。全文一般在一万字以上。2.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注释、参考文献以及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等。(1)题名应简洁、具体、准确,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2)作者署名应为真实姓名。如署笔名,请注明真实姓名。(3)摘要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观点,字数一般不超过300字。(4)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为3-5个。

    2025年02期 v.22;No.170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正>《基础教育》是由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学术刊物,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版核心期刊。《基础教育》坚持高质量的办刊原则,入选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基础教育》邮发代号:4-74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2025年02期 v.22;No.170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特约稿

  • 教育和教学作为展示

    马尔特·布因克曼;彭杰;

    本文通过课堂实例,概述了德语教育学中的“展示”研究。文章介绍了赫尔巴特和普兰奇关于“展示”的重要教育理论,阐述了“展示”作为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的结构,并介绍了课堂中作为展示艺术的教学法。根据莫伦豪尔对呈现和再现的区分,将展示定义为再现世界和塑造世界之间文化生活形式的传递。最后,基于现象学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证数据,就展示的社会性、存在性和世界性对所提出的教育性展示理论进行了区分和讨论。

    2025年02期 v.22;No.170 5-2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科学教育研究专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教育政策的分析

    罗祖兵;赵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借力发展、自主探索、恢复重建、专注本质、创新强国几个阶段。在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教育理念从“知识掌握”转向“素养形成”,教学方式从“直接讲授”转向“探究实践”,课程从“课本教材”转向“多元资源”,保障措施从“勉强维持”转向“全面支持”。展望未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应树立符合科学本质的、注重“求真与开拓”的教育理念,运用重科学实践的、强调“探究与操作”的育人方式,构建注重“亲历与体验”的活动性科学课程体系,注重“普及与卓越”并重的学生发展目标体系。

    2025年02期 v.22;No.170 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科学教育的科学性

    郭超华;于紫宜;

    科学教育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日益成为推进教育强国的有力抓手。科学教育之所以能够“科学”,主要得益于科学知识来源、科学教育内在结构及科学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时下,科学教育存在着目标失真,科学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整全设计,科学教育缺乏科学评价范式等问题,使得科学教育面临着非“科学”之境。为使科学教育回归本真意蕴,引领科学教育真正走向“科学”。科学教育应以终身发展为旨归,让科学教育有“长度”;以科学素养培育为核心,让科学教育有“深度”;以具身实践为范式,让科学教育有“力度”;构建“伴随式”评价体系,让科学教育有“温度”。

    2025年02期 v.22;No.170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生态文明教育缘何难以融入学科教学?——基于小学科学教师的扎根理论研究

    余乐;岳伟;

    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教学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方式。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13位科学教师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12对访谈材料进行编码。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存在教育结构性缺失、实践场域功能性消解、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困境。提升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科学素养,需要从完善小学科学生态文明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拓展教育时空资源,强化对科学教师生态文明教育素养的考核,坚持立体化教育评价,创建学生生态成长档案袋等多方面着手,协同攻克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小学科学的现实难题。

    2025年02期 v.22;No.170 4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个体性”走向“公共性”:儿童社会参与的困境及其超越

    马小霞;单雪昀;张晓涛;

    “个体性”与“公共性”是儿童社会参与中的两种基本取向。实现利己主义的“个体性”向具备公共精神的“公共性”的超越,是儿童社会参与的关键。“个体性”的社会参与有助于实现儿童的自由与解放,但难以摆脱“利己主义”诱发的“不想参与”“不会参与”“功利参与”等参与取向,导致儿童的公共德性弱化、公共理性固化、公共精神异化。应对这些困境,需要超越“个体性”的参与取向,将社会参与理解为一种“公共性”的实践活动。由此,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归因与超越,培育参与品格,提升儿童的公共德性;强化参与意识,启迪儿童的公共理性;落实参与责任,涵养儿童的公共精神。

    2025年02期 v.22;No.170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班级非独生子女比例与学生心理健康——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的实证研究

    程雅雯;闫思宇;杨钋;

    在全面“三孩”时代下,育龄人群的生育潜能或将进一步释放。然而,少有研究探讨学生拥有兄弟姐妹对班级同伴的溢出效应。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随机分班样本,研究考察了班级非独生子女比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1)班级非独生子女比例越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2)班级非独生子女通过提升同伴交往能力、减轻父母期望压力的方式改善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3)班级非独生子女的积极影响有助于抵消来自较差家庭氛围和较差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为此,科学分配班级,发挥同伴积极作用,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025年02期 v.22;No.170 67-8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学生对增值评价的认知与接受研究——基于6857名学生的调查分析

    沈霞娟;孙发勤;王聪颖;

    以评促学视域下,学生作为增值评价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和服务对象,其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增值评价的应用成效,是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亟需关注的参与群体。文章基于融合自我效能感的UTAUT2扩展模型,对江苏、河南、陕西三省的6857名中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增值评价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总体接受意愿处在中等偏上水平。(2)中学生缺乏对增值评价内涵的深刻理解,出现浅知与厚望并存的失配现象。(3)不同性别、经验、年级、城乡分布和学业水平的中学生,增值评价接受意愿存在显著差异。(4)研究模型对增值评价行为意愿的总体解释方差为85.9%。内部因素中,自我效能感是增值评价接受度的最佳预测变量,同时轻松、愉悦的评价体验能够通过满足享乐动机有效提高增值评价接受度;外部因素中,社会关系中重要他人的肯定和支持对增值评价接受度的正向影响作用显著。最后,从重塑评价自信、加强引领示范、完善促成条件三个方面阐释了提升中学生增值评价接受度的具体建议,旨在推进增值评价在基础教育中的深入应用。

    2025年02期 v.22;No.170 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教学不确定性的审美价值及实现

    张琦;魏善春;

    在“以美育人”理念下,教学不确定性理应发挥独特的审美价值,让教学成为学生审美人格建构与审美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教学不确定性的审美内涵即唤醒师生在教学中的审美感知、带给师生关于教学的审美体验、激发师生在教学中进行审美创造的,以教学不确定性为载体的教学美,是蕴含审美性的教学可能。它指向教学中审美关系的建构,强调教学不确定性是教学美的重要资源。其审美价值包括彰显教学的感性美,触发师生的审美感知;促进教学的交往美,深化师生的审美体验;激活教学的想象美,唤醒师生的审美创造。为实现教学不确定性的审美价值,教师和学生要转变认知视角,发现教学不确定性之美;联结生命成长,体验教学不确定性之美;主动创造教学不确定性,拥抱教学不确定性之美。

    2025年02期 v.22;No.170 9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离身至具身:学校美育的困境审思及应对

    陈斯琪;

    受制于传统认知科学影响,学校美育存在“标准答案思维”“价值功利主义”“天然性别滤镜”等离身性问题,美育理念的身体隐没、审美主体的身体压制以及审美体验的身心割裂是其矛盾产生的主要症结。在离身根源的剖析中探寻身体主体的确立,在身体哲学的理论关照下,构建“身体美育观”,重塑美育身体形象;促成身体的主动体验,推动审美具身实践;致力身体个性发展,敦促“审美自我”的表达,为学校美育探寻发展新路向。

    2025年02期 v.22;No.170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